The International Summit on Medic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(ISMRP)
往期回顾
王文个人简介:
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放射科副教授、副主任,陕西省功能与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。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影像专委会常委,中国放射学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,中国医学促进委员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,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青年委员,Pain Physician,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杂志的学术编委,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等10个SCI杂志审稿专家。
ISMRP 背景介绍
2018年9月15-16日,为期两天的“第二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暨首届国际医学前沿研讨会”在江城武汉成功举办。
本次高峰论坛由华誉出版社(Xia & He Publishing Inc.)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《当代医学科学》(Current Medical Science)杂志社联合主办,武汉美捷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,同时得到了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、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、武汉华易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,以及新华社《半月谈》、湖北电视台、南方都市报、同济大健康等媒体的大力支持。
本届峰会的口号是“做真实研究、出创新成果、发高质文章、办优秀期刊”,旨在为业界专家和医学工作者相互学习、相互交流、相互协作,搭建了一个高水平、高规格的沟通平台,拓宽学术视野,提升医学研究与发表水平,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等问题。
以下是《医学研究与发表》对王文教授的专访:
1. 非常感谢您接受邀请参加第二届“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”,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对此次峰会有何切身感受?
有浅有深,适合多层次科研人员
2. 这次会议上,您演讲的题目是:挖掘临床资源宝库的勤思善索。您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是什么?希望向听众传递哪些关键信息?
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以及爆料的学术不端,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科研工作者“等饭办席”和“无米下炊”的囧境,其本质是科研思路匮乏、不会从身边收集科研素材和提炼科研思路。
3. 很多医生都认为科研和写作是积累临床经验外的一个负担,也感觉很有压力,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?有什么建议或经验吗?
科研、教学和临床是相通的,教学研都要承载自己的思考,灌输自己的理念。对临床问题的思考,可以激发科研灵感;科研思路的开展,反向解决临床问题。无论科研灵感,还是解决问题,idea和逻辑才是王道,写作只是工具。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初年资科研工作者,必须要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养成勤思的习惯,才能让临床科研成为一滩活水,才能让自己的事业可持续发展。科研是临床的延续,科研是临床的总结,科研是临床的升华,科研绝不是个人的负担,学会了方法,形成了临床--科研相互促进,相互提升的良性循环,就一定会乐在其中!
4. 您认为对于医学工作者,应该如何看待临床工作、临床研究与学术发表的关系?如何看待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关系?
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,临床研究试图解决问题,问题是否解决,都需要通过学术发表的形式给自己和全球的医生们一个交代:好的经验借鉴,不好的教训,大家引以为戒。基础研究是临床研究的基石,基础研究结果可为临床科研提供可能的方向或药物靶标;临床研究未能解决的问题可为基础研究提供线索。
5. 您对中国年轻研究人员关于如何提高科研和发表能力有何建议?您认为语言润色对文章发表有帮助吗?
先模仿,再形成自己的风格:先看猪跑,再吃猪肉。事业的起步阶段,必要的语言润色对于快速发表,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,等写作能力提高,形成自己的风格后,就可以更多地去帮助别人了。